close

自從開始想要拉露營拖車,接近七八個月的期間內,加入臉書各種相關的群組,看新的跟二手的露營拖車網站.一開始的設定是;

可以停在自己家裡的停車位,但因為高度只能245公分內.

長度只能450公分.

並且我家的大拉拉要能夠進去一起睡覺,當然他要睡地板.

結果這樣的設定只有一輛露營拖車可以大概符合 - 所謂的 漂亮寶貝露營拖車

優點是,天天可以直接拉出來就去露營,不用另外花租停車位的錢,

但是缺點是,非常的小,全新的不含牌照就要49萬,沒有冷氣,沒有廚房設備,沒有冰箱,沒有移車器. 拉拉睡在地板上我們就不能出來了. 把缺的都加上去,一台全新的就要花到70萬了.  所以就放棄這個想法

接下來是新的跟二手的

依照我的需求,兩人或三四人?  原則上是兩人,一年也不過可能有一兩次三個人吧. 所以兩個人的就可以了

規格,一定要有移車器,冰箱,冷氣,廚房,廁所,所以就在偶然的機會下看上這一台

這台的型號應該是Startcraft AR-One 14RB. 是一台很小巧的美式露營拖車,稱不上豪華,但我要的都有了,唯一的缺點是只能容納兩個人 

 

先從外面的配備說起

1.這個Solat Ready可能是跟Zamp Power公司合作的,上網查一下有模組可以直接接上,是太陽能板的接線口. 但考慮到車頂裝太陽能板也是個大工程,可以改接手提式的,缺點是暴露在陽光下的時間可能比較短. 

手提的通常不會太大,有幾種選擇

車頭前的窗戶可以打開,這樣光線比較充足

門口右邊有兩個可供110V的電源插座,可惜台灣適合可以直接接電的營地應該是寥寥無幾吧? 如果露營拖車本身沒有接上110V的電源,這個插座是不會有電的. 露營拖車的主電源,可能要攜帶幾十米的延長線才能接的到.

露營拖車的門口,地下有一個外伸的踏板. 踏板在行駛中必須歸位,用手往上並向內推就可以很容易的歸位. 

大門有兩層,內層是紗窗. 

 

大門打開後如果不想關,可以勾在車身上. 

 

這輛車的排水口在駕駛座側,這樣比較方便駕駛操作. 但缺點是通常排汙可能要在副駕側,排污管要夠長.

中間大的管子是所有的排水會合口,有一個順時針轉就可以打開的蓋子. 右邊有一個閘刀式的閥,排的是廁所的,往外一拉就可以透過總排水口排出,記得先接上水管,否則可能一拉就噴到身上.  

左邊也有一個小一點的閘刀式開關,排的是洗手跟洗澡水,也是一拉就開始排水. 

我認為正確的排水方法可能是:

先排大的,也就是黑水,等到大概沒幾滴後,再打開小的,也就是灰水. 最後再一起關上. 

這個是主電源的蓋板,不知道原來是怎麼樣的,但為了符合台灣的需求,進口商已經改成一般的插頭,拉出來的長度,這台車只有三米左右

旁邊就是銜接自來水的入口,這是需要有壓力的,我還沒買可以直接接水的接頭. 

 

在其正上方就是另一個自來水的入口,可以直接把口徑小於它的直接注入清水. 因為底下有標示Drain Outlet,我想如果滿出來就會從底下流出來,從洞口的水聲也可以感覺到水快滿了. 

輪胎的旁邊都有一個馬達帶動的移車器,使用時必須先讓移車器壓住輪胎,照片上顯示的是已經脫離移車器了. 

特別要注意行駛前一定要先移開移車器,以免造成故障. 

 

 

車側有一個蓋住的箱子,上免有寫著Hot. 所以要小心也許很燙,這應該是熱水瓦斯的開關控制

 

興致來時再來研究一下這些是什麼

 

 

 

這是輪胎規格及胎壓的標誌

 

這台拖車前面有兩個可以放瓦斯桶的位置

進門口有一個小小的滅火器,裡面掛著的就是移車器的遙控器

一般一進門應該就看到這個樣子,有個桌子,左邊上面是冷氣,感覺應該不夠冷

下方是冰箱

我覺得我應該是因為這輛拖車的外面配色及裡面的配置才買的

進門右邊,上面有兩個比較大的櫃子,門邊是車側帳開關,車側帳燈及室內燈開關

窗戶下有一條可以免強坐兩個人的椅子

 

 

 

 

從另一個角度看,上右是冷氣,上左是微波爐,排油煙機. 

左邊中間是雙口瓦斯爐,左下是暖氣出口及保險絲箱

冷氣底下是雙用冰箱,使用電力或瓦斯為能源. 

冷氣下這兩個黑色的很重要,放大看看

上面這個的左邊是顯示程度,右邊的幾個是按鈕

依序顯示: 灰水,黑水,清水 及電池容量

底下的兩個按鈕: 

左邊啟動洗澡用的熱水,打開這個開關要等幾分鐘才會熱. 

右邊加壓泵浦,只是洗冷水就只開這個,如果要洗熱水就兩個都要開

 

 

 

 

 

 

 

這廁所的左邊是暖氣的開關,其實是一進門的正前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id and Maria 的頭像
    David and Maria

    David and Maria的部落格

    David and Mar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