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幾年前買過幾個運動手環後,對這些運動配戴的東西都覺得缺點很多. 第一次戴的是Jawbone 1,接下來又帶Jawbone 2. 但都因為沒多久不是蓋子掉了,就是壞了,一直到Garmin出了一款Fenix 2,才又買了.   

當時購買Garmin Fenix 2的主要因素是,本身有GPS功能,所以可以把運動的路線傳到手機.  但缺點是手機很大,平常不會去戴,所以每次突然要運動時已經沒電了.   另外,在連接GPS時竟然是經常失敗,這實在有損一個專業的GPS製造商的名聲. 當時有兩台,一台中文簡體,一台英文,並且在各有一條心率帶.    配戴心率帶應該算是比較準確的方法,但戴沒多久就不太舒服.  另外,Garmin的產品通常很耗電,常常無法讓我們全程使用還可以有電. 

本來我一直堅持了一段時間,手機只用HTC或其他台灣製品,但後來因為測試iPhone 6+用來作空拍機的連接,所以手上就有了iPhone 6+, Asus Zenwatch也就常常像孤兒一樣,如果沒有常常跟家裡的HTC手機連線,時間就會跑掉.  所以就興起跑iWatch 2的念頭了. 

就在十月份,我向蘋果官網訂了一個iWatch 2,上面標示了三個禮拜才會到,也就是訂貨後才從大陸製造寄送來的方式吧,零庫存!

到貨時收到一個牛皮紙的外盒,裡面有一長條的白色盒子

打開第一個蓋子,馬上看到一層附有簡易說明書的紙夾

紙夾拿出來,主角也就出來了

主角拿出來後,這裡面還有東西

最底層就是電源及電源線了

把紙夾裡面的紙抽出來,是簡易的說明書

現在的說明書是,看得懂的就看得懂,也是比較會自己買的,其他的是看不懂的,可能是別人送的

這一面是配戴說明

另一面則是主要功能

電源線要如圖撕開

iWatch 2, 42 mm的樣子,尼龍防水錶帶

手錶背面放在充電座後,手錶就啟動了

首先就問要用什麼語言,當然選了繁體中文

打勾

接下來就問國家地區

我覺得這時候應該把繁體的國家地區就先顯示出來,因為國家的排行順序常常讓人疑惑,到底是注音順序還是ABC什麼的,會找很久

點選地區台灣後,開始設定語言

接著會出現開始配對

這個部分比較會出現問題

在App Store搜尋Watch,安裝完後啟動

點選配對

將手機的相機鏡頭對準iWatch

iWatch會出現一堆亂碼

選擇配戴在那一手

同意依些條款及規定,通常都沒看

上面已經按了同意,現在還要再同意一次

準備連接了

連接成功後在這個階段要等很久

這個是我買iWatch 2的主要目的,當然選啟用了

需要我們設定一組四位數的密碼

輸入新的密碼

需要在手機解鎖時也可以解鎖Apple Watch的話就選是 

我想這樣比較方便,所以就選是了

一開始不知道這些彩虹條形是什麼,

接下來設定每日需要的活動目標,如果不清楚可以先設定一個比較低的

我設定了700,後來發現一周內有三四天會超過

不知道要安裝什麼APP,因為手機內存還夠,所以我選全部安裝

這裡就不知道為什麼要等了,第一次裝有什麼需要同步的?

真高興終於歡迎使用了

又是出現三條彩虹了

可以在iPhone手機上的內建app Watch點設定不同的錶面,我覺得iPhone的錶面都比較差,沒有Asus的Zenwatch好看

選擇好錶面,然後選擇不同的顏色組合,一一往下滑動手機予以選擇,最後確定選項後再到上面按下加入

手機上這時就顯示 已加入apple watch

iWatch 2應該是靠這四個接點,充電及測心率

這時剛剛選好的表面是這樣, 四個角落分別有四個快速功能選項

我點一下上面右下角的 台北時間, 就出現以下的資訊及很清楚的日夜線

以前拍照時常常需要知道日出日落時間,這就很方便了

然後如果點一下上方的  今天,就跳到世界時間

在這個世界時間表可以上下滑動找出自己想查的時區,點台北就可以回到原來的設定時區

在正常錶面的左下角有個三條弧線的符號,點一下後就可以到這個畫面

三條線的大概意思

紅線:我們的活動量,如果紅線成圓圈,表示活動達到預定的設定量

淺綠線: 我們設定的運動時間

淺藍線:中文翻為站立時間, 我覺得應該是有在活動的時間

剛剛設定完沒多久的數據顯示

往上滑動手機銀幕,另一種顯示表示

 

接下來是另一種防水運動錶帶的開箱

跟手錶的包裝很類似

難怪在選擇時會有 S/M, M/L的這種方式

原來每次都有兩條可以搭配

配戴一週以來,覺得這塊錶是適合我現在的需求. 每天都希望我的活動量可以達標,但通常數據都是每天幾乎都可以達到10000步,到了週末就有機會達到18000以上

並且在一次戴著手錶跑約10公里,沿著早已經測過的路跑路線,顯示的距離應該是差不多的.

心率上,顯示的心率跟我身體的感覺相當接近,但只有一次竟然在我慢走的情快下顯示190. 這是超級離譜的,因為我可以承受的最大極限大概也是190,但一定是會喘不過氣來,但當時是慢走的情況下,不可能是那麼高. 

幸好那只有一次,以後會有更多機會測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vid and Maria 的頭像
    David and Maria

    David and Maria的部落格

    David and Mar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